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79篇
  免费   3617篇
  国内免费   3544篇
林业   3268篇
农学   2503篇
基础科学   2370篇
  22009篇
综合类   16132篇
农作物   1245篇
水产渔业   462篇
畜牧兽医   1883篇
园艺   594篇
植物保护   3174篇
  2024年   195篇
  2023年   1222篇
  2022年   1657篇
  2021年   1724篇
  2020年   1806篇
  2019年   1962篇
  2018年   1647篇
  2017年   2495篇
  2016年   2938篇
  2015年   2040篇
  2014年   2288篇
  2013年   3276篇
  2012年   4144篇
  2011年   3102篇
  2010年   2464篇
  2009年   2534篇
  2008年   2243篇
  2007年   2436篇
  2006年   2124篇
  2005年   1781篇
  2004年   1388篇
  2003年   1204篇
  2002年   960篇
  2001年   880篇
  2000年   733篇
  1999年   542篇
  1998年   479篇
  1997年   508篇
  1996年   427篇
  1995年   465篇
  1994年   445篇
  1993年   335篇
  1992年   273篇
  1991年   274篇
  1990年   187篇
  1989年   171篇
  1988年   105篇
  1987年   79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62年   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不同节水灌溉技术的节水机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甘肃省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对于喷灌、滴灌、渗灌及波涌灌几种方式下,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的灌溉节水机理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节水灌溉方式下这两种作物的节水性和生育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降雨、灌溉水量和前期土壤特性一定的情况下,在喷灌、滴灌、渗灌及波涌灌几种节水灌溉技术中,渗灌的节水性最好,依次为滴灌、喷灌、波涌灌。小麦和玉米在渗灌条件下产量比滴灌、喷灌和波涌灌都高,小麦渗灌产量比滴灌增加7.6%,比喷灌增加13.1%,比波涌灌增加22.4%。玉米渗灌产量比滴灌增加1.3%.比喷道增加6.3%。  相似文献   
992.
冬小麦水分胁迫效应及节水高效灌溉指标体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冬小麦的各个生育期,水分胁迫均显著影响小麦矿质营养的吸收、干物质的累积及光合作用等过程,根据时各试验处理麦株个体、群体的生理、生态分析,确立冬小麦各生育期的节水灌溉指标体系。该体系除土壤含水量外,还包括根系湿润层厚度、细胞液浓度、叶水势、蒸腾强度、气孔导度和叶片N、P、K的浓度等指标。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对蒙古沙棘亚种优良品种与中国沙棘亚种优良类型F1代雄株的变异特性分析,建立了选择优 良单株的标准,为叶用型沙棘选择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995.
崔婷婷  单长松  吴澎  周涛 《园艺学报》2015,42(11):2283-229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的方法检测红银花与金银花新鲜花蕾和 干花蕾的挥发性成分。4 种花蕾样品共鉴定出67 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新鲜红银花与金银花分别检测出48 种和46 种,经烘干处理的干红银花与金银花分别检测出34 种和37 种。[3.2.1.0(1,5)]三环辛烷、β– 芳樟醇、5–甲基–2–己醇和以及十六烷是4 种样品共有的成分。其中红银花挥发性成分主要以烃类、 醇酮类为主,β–芳樟醇含量显著高于金银花;样品在由新鲜到烘干这一过程中,烃类和酯类挥发性物质 含量降低,醛类和醇酮类挥发性物质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96.
基因型对红三叶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个不同红三叶品种的异黄酮含量进行了分析,发现基因型对红三叶的异黄酮总含量影响显著,4个供试材料的异黄酮总含量为:新品系R-1>瑞德>岷山>多丽.基因型对红三叶各异黄酮单体含量变化影响不同,对大豆黄素含量的变化影响最大,对刺芒柄花素含量的变化影响最小.红三叶积累刺芒柄花素的能力最高,其次是鹰嘴豆芽...  相似文献   
997.
张冰  李岩  刘伟 《中国奶牛》2011,(4):62-63
本文将板栗浆与脱脂乳混合进行发酵制成板栗酸牛奶,再以板栗酸牛奶为基料添加红枣汁制成风味独特、清凉爽口的乳酸菌饮料,并确定其最佳配方为:板栗发酵乳添加量为35%,红枣汁添加量为4%,调整pH值为4.0。  相似文献   
998.
土壤环境因子对毒死蜱两种剂型持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季静  李杨  高志山  刘峰 《农药学学报》2011,13(4):364-368
以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幼虫为生物试材,研究了含水量、温度和泥炭质量分数3种土壤环境因子对毒死蜱30%微囊悬浮剂(CS)和30%乳油(EC)持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土壤介质环境下,毒死蜱乳油的持效期随土壤含水量的提高而缩短,同时土壤含水量的提高减缓了微囊悬浮剂囊内有效成分的释放;在土壤中其他影响因子相同时,土壤温度越高,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和乳油的持效期越短;土壤中的泥炭对毒死蜱的吸附作用使得其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初始毒力降低,同时也延长了毒死蜱在土壤中的持效期。对于3种土壤环境因子的不同处理,除泥炭质量分数为1.0%的处理中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和乳油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持效性相差不大外,其他各处理中毒死蜱微囊悬浮剂的持效性均优于乳油。  相似文献   
999.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吡蚜酮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亲水色谱柱测定吡蚜酮在棉花和土壤中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本在弱碱条件下采用分散固相萃取(QuEChERS)法进行前处理。结果表明:吡蚜酮在棉叶和棉籽中添加水平为0.05~0.50 mg/kg时,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6.9%~91.1%和76.4%~93.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7.2%~8.2%和6.2%~9.8%;在土壤中添加水平为0.02~0.5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3.8%~94.6%,RSD为5.3%~8.0%。在山东和河南两地按推荐剂量(有效成分3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有效成分45 g/hm2)施用10%吡蚜酮·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后4 d,吡蚜酮在土壤和棉叶中的残留量分别低于0.02和0.05 mg/kg;至收获时,其在土壤和棉籽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02和0.05 mg/kg。  相似文献   
1000.
BACKGROUND: Rhizobacteria have a good potential to suppress soilborne diseases, but their efficacy against sugarcane pests is rarely reported. Bacterial strains isolated from the rhizosphere of sugarcane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potential to suppress red rot disease on two susceptible varieties, Co‐1148 and SPF‐234,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e strains were also characteris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associated with their antagonistic activity. RESULTS: One out of four strains, the Pseudomonas putida strain NH‐50 (EU627168), reduced disease severity by 44–60% in different field trials. This potent antagonistic strain produced pyoluteorin antibiotic, as confirm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The PltB gene involved in pyoluteorin synthesis was amplified from the P. putida strain NH‐50 and sequenced. The extracellular metabolites and volatile and diffusible antibiotics secreted by the tested strains inhibited mycelial growth of Glomerella tucumensis (Speg.) Arx & E Mull in vitro by 7–55%. CONCLUSION: The pyoluteorin‐producing bacteria P. putida strain NH‐50 significantly reduced disease severity on both sugarcane varieties, irrespective of fungal inoculation, i.e. either inoculated through stem or through soil. This strain also possesses other plant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can be used as a biopesticide for sugarcane crop. Copyright © 2011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